《道德经第59章「王弼本」》拼音版,可打印(老子)-凯发app平台官网
《道德经第59章「王弼本」》由老子创作
拼音全文:(我们坚持对每一篇古诗文进行人工查证并注音、我们亲自查证并回复来自您的每一次纠错,只为给您一份更为准确的拼音版本,请记住我们:古文之家)
- dào
道dé
德jīng
经dì
第
5
9zhāng
章「
「wáng
王bì
弼běn
本」
」
-
zhì
治rén
人shì
事tiān
天
,mò
莫ruò
若sè
啬
。fú
夫wéi
唯sè
啬
,shì
是wèi
谓zǎo
早fú
服
;zǎo
早fú
服wèi
谓zhī
之zhòng
重jī
积dé
德
;zhòng
重jī
积dé
德zé
则wú
无bú
不kè
克
;wú
无bú
不kè
克zé
则mò
莫zhī
之qí
其jí
极
;mò
莫zhī
之qí
其jí
极
,kě
可yǐ
以yǒu
有guó
国
。yǒu
有guó
国zhī
之mǔ
母
,kě
可yǐ
以cháng
长jiǔ
久
。shì
是wèi
谓shēn
深gēn
根gù
固dǐ
柢
,cháng
长shēng
生jiǔ
久shì
视zhī
之dào
道
。
注:以上标红文字表示该字为多音字或者通假字等古今有多种发音的字。
拼音校对参考书籍:《道德经》河南大学出版社,《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 商务印书馆 2017年版,
多音字参考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信息4条))
网友留言
【第3楼】重这里乃不断增加、多、厚之意。重积德:一重一重积德,德厚。故读chóng。
古文之家网友:220.17.***发表于(2022/10/30)
【第3_1楼】可参照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第(1938)页 ,中华书局的《老子》第(238)页 内容。
【第2楼】道德经阅读
读《道德经》会发现因为各种版本或者内容不同,或者标点位置不同,表达的意思可能会相反。所以我取帛书《老子》来理解《道德经》。下面是第一章的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一种翻译是:可以用言语表述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语说出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无名是天地的始端,有名是万物的根源。所以经常没有欲望,以便观察无名的微妙;经常有欲望,以便观察有名的端倪。两者出于同一个源。名称不同,指的是同一个道。无比玄妙深远,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多数翻译在翻译无欲时就翻译成没有欲望,但是在翻译有欲时不翻译成有欲望,而是翻译成有意识,或其他意思。我认为多数翻译和理解不将有欲翻译成有欲望符合宗教和社会倡导的减少欲望的理念。
对这一章的理解应是:我们用名称和讲解来认识道,而在内心去掉名称的束缚来理解道的含义。
第三章说: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这里的无知无欲应该不是说教人没有知识和欲望,而是让人知道无知无欲的境界,就像理解恒道和无名一样。有人虽然有深奥的学识,但应知道有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道,这样就会虚心谦下,而不会轻举妄动。
第二十二章说:炊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这一章简要地说就是自以为是、急功近利和贪食的人是令人厌恶的,有欲望的人不这样做。但是按照世俗的理解自大,急功近利或是贪食是贪欲的结果。而老子却说:有欲者弗处。
要想理解老子“欲”的意思,应该了解《道德经》中心思想。《道德经》的中心思想讲的是道德,但是他只描述了道德的表现或特点,没有给出直接的描述,这正符合他开始所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所以我们要自己用心灵去体会。下面是老子对道德的主要描述: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第四十九章)报怨以德。(第六十三章)所以要以善和信对待任何人,要以德报答怨恨。
第六十三章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我们如何理解这些:欲无欲,为无为,学无学,事无事,行无行,味无味。我们把欲、为、学、事、行、味这些看作是有欲的行为,但是要达到恒道的结果,就是无欲、无为、无学、无事、无行、无味。这里的“无”应解释为无名或不能用言语和文字表达。道恒无名指的是道没有名字或者是道不能用言语和文字表达。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建造房屋最后用的是空的地方。所以“学”可理解为学习通过各种感官可接触的道,“无学”是学习不能用语言和文字表达的恒道的本义。“学无学”可解释为“学恒道的学”。
现在能够把第一章的有欲和无欲的关系解释为此二者出于同一个源,或者说此二者同时出现,就是欲无欲,名称不同,指的是同一个道。无比玄妙深远,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
第六十四章说: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某也。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乱。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蔂土。百刃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从这一章我们可理解做事要自始至终认真去做,要慎终若始。如果执意而为就要失败。所以,这里理解“为无为”就是慎终若始。“欲不欲”就是我们虽然有日常所需,但不会追求所谓高雅时尚稀有的东西。“学不学”就是通过学习而不会再犯众人以前犯的错误。
第七十九章说: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又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上面理解“为无为”就是圣人做事不会居功自傲或占有,而是功成身退。
第四十章开始说: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让我们记住《圣经》来自 上帝的智慧。
43“你们听过有话说:‘要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44但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迫害你们的祷告。45这样,你们就可以作天父的儿女了。因为他叫太阳照好人,也照坏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46你们若只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做吗?47你们若只请你弟兄的安,有什么比别人强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做吗?48所以,你们要完全,如同你们的天父是完全的。”(马太福音第五章43-48节)
4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5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6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7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8爱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4-8节)
古文之家网友:150.13.***发表于(2021/9/30)
【第1楼】道德经阅读
读《道德经》会发现因为各种版本或者内容不同,或者标点位置不同,表达的意思可能会相反。所以我取帛书《老子》来理解《道德经》。下面是第一章的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一种翻译是:可以用言语表述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语说出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无名是天地的始端,有名是万物的根源。所以经常没有欲望,以便观察无名的微妙;经常有欲望,以便观察有名的端倪。两者出于同一个源。名称不同,指的是同一个道。无比玄妙深远,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多数翻译在翻译无欲时就翻译成没有欲望,但是在翻译有欲时不翻译成有欲望,而是翻译成有意识,或其他意思。我认为多数翻译和理解不将有欲翻译成有欲望符合宗教和社会倡导的减少欲望的理念。
对这一章的理解应是:我们用名称和讲解来认识道,而在内心去掉名称的束缚来理解道的含义。
第三章说: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这里的无知无欲应该不是说教人没有知识和欲望,而是让人知道无知无欲的境界,就像理解恒道和无名一样。有人虽然有深奥的学识,但应知道有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道,这样就会虚心谦下,而不会轻举妄动。
第二十二章说:炊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这一章简要地说就是自以为是、急功近利和贪食的人是令人厌恶的,有欲望的人不这样做。但是按照世俗的理解自大,急功近利或是贪食是贪欲的结果。而老子却说:有欲者弗处。
要想理解老子“欲”的意思,应该了解《道德经》中心思想。《道德经》的中心思想讲的是道德,但是他只描述了道德的表现或特点,没有给出直接的描述,这正符合他开始所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所以我们要自己用心灵去体会。下面是老子对道德的主要描述: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第四十九章)报怨以德。(第六十三章)所以要以善和信对待任何人,要以德报答怨恨。
第六十三章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我们如何理解这些:欲无欲,为无为,学无学,事无事,行无行,味无味。我们把欲、为、学、事、行、味这些看作是有欲的行为,但是要达到恒道的结果,就是无欲、无为、无学、无事、无行、无味。这里的“无”应解释为无名或不能用言语和文字表达。道恒无名指的是道没有名字或者是道不能用言语和文字表达。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建造房屋最后用的是空的地方。所以“学”可理解为学习通过各种感官可接触的道,“无学”是学习不能用语言和文字表达的恒道的本义。“学无学”可解释为“学恒道的学”。
现在能够把第一章的有欲和无欲的关系解释为此二者出于同一个源,或者说此二者同时出现,就是欲无欲,名称不同,指的是同一个道。无比玄妙深远,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
第六十四章说: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某也。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乱。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蔂土。百刃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从这一章我们可理解做事要自始至终认真去做,要慎终若始。如果执意而为就要失败。所以,这里理解“为无为”就是慎终若始。“欲不欲”就是我们虽然有日常所需,但不会追求所谓高雅时尚稀有的东西。“学不学”就是通过学习而不会再犯众人以前犯的错误。
第七十九章说: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又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上面理解“为无为”就是圣人做事不会居功自傲或占有,而是功成身退。
第四十章开始说: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让我们记住《圣经》来自 上帝的智慧。
43“你们听过有话说:‘要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44但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迫害你们的祷告。45这样,你们就可以作天父的儿女了。因为他叫太阳照好人,也照坏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46你们若只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做吗?47你们若只请你弟兄的安,有什么比别人强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做吗?48所以,你们要完全,如同你们的天父是完全的。”(马太福音第五章43-48节)
4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5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6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7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8爱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4-8节)
古文之家网友:99.227.***发表于(20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