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app平台官网 访问手机版

《礼记·大学》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礼记)-凯发app平台官网

《礼记·大学》由礼记创作

原文:

礼记·大学

两汉-礼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傈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对照翻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
    致知在格物。
    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所谓意念真诚,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爱好看的女子,这就是求得自己的心满意足。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当他们看到君子后,才会遮掩躲闪,藏匿他们的不良行为,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别人看到你,就像能见到你的五脏六腑那样透彻,装模作样会有什么好处呢?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就是所说的心里是什么样的,会显露在外表上,因此,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曾子曰:“
    曾子说:“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一个人被众人注视,被众人指责,这是很可怕的啊!”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富能使房屋华丽,德能使人品德高尚,心胸宽广能体态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诚。
      《诗》云:“
      《诗经》上说:“
    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看那弯弯的淇水岸边,绿竹苍郁。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那文质彬彬的君子,像切磋骨器琢磨玉器那样治学修身。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他庄重威严,光明显耀。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
    那文质彬彬的君子啊,令人难以忘记!”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所谓“像切磋骨器”,是说治学之道;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所谓“像琢磨玉器”,是说自身的品德修养;
    “瑟兮僴兮”者,恂傈也。
    所谓“庄重威严”,是说君子谦逊谨慎。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所谓“光明显耀”,是说君子仪表的威严;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那文质彬彬的君子啊,令人难以忘记”,是说君子的品德完美,达到了最高境界的善,百姓自然不会忘记他。
    《诗》云:“
    《诗经》上说:“
    於戏,前王不忘!”
    哎呀,先前的贤王不会被人忘记。”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后世君子,尊前代贤王之所尊,亲前代贤王之所亲,后代百姓因先前贤王而享安乐,获收益,这样前代贤王虽过世而不会被人遗忘。
    《康诰》曰:“
    《尚书·周书》中的《康诰》篇上说:“
    克明德。”
    能够弘扬美德。”
    《大甲》曰:“
    《尚书·商书》中的《太甲》篇中说:“
    顾諟天之明命。”
    思念上天的高尚品德。”
    《帝典》曰:“
    《尚书·虞书》中《帝典》篇中说:“
    克明峻德。”
    能够弘扬伟大的德行。”
    皆自明也。
    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发扬美德。
    汤之《盘铭》曰:“
    商汤的《盘铭》上说:“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如果一日洗刷干净了,就应该天天洗净,不间断。”
    《康诰》曰:“
    《康诰》篇上说:“
    作新民。”
    劝勉人们自新。”
    《诗》曰:“
    《诗经》上说:“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周朝虽是旧国,但文王承受天命是新的。”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因此,君子处处都要追求至善的境界。
    《诗》云:“
    《诗经》上说:“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京城方圆千里,都为百姓居住。”
    《诗》云:“
    《诗经》上说:“
    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啁啾鸣叫的黄莺,栖息在多树的山丘上。”
    子曰:“
    孔子说:“
    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啊呀,黄莺都知道自己的栖息之处,难道人反而不如鸟吗?”
    《诗》云:“
    《诗经》上说:“
    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仪态端庄美好的文王啊,他德行高尚,使人无不仰慕。”
    为人君,止于仁;
    身为国君,当努力施仁政;
    为人臣,止于敬;
    身为下臣,当尊敬君主;
    为人子,止于孝;
    身为人之子,当孝顺父母;
    为人父,止于慈;
    身为人之父,当慈爱为怀;
    与国人交,止于信。
    与国人交往,应当诚实,有信用。
    子曰:“
    孔子说:“
    听讼,吾犹人也。
    审断争讼,我的能力与他人的一般无二。
    必也使无讼乎!”
    但我力争使争讼根本就不发生。”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违背实情的人,不能尽狡辩之能事,使民心敬畏。
    此谓知本。
    这叫做知道什么是根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如要修养好品德,则先要端正心意,心中愤愤不平,则得不到端正,心中恐惧不安,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偏好,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忧患,则得不到端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一旦心不在焉,就是看了,却什么也看不到,听了,却什么也听不到,吃了,却辨别不出味道。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以说,修养品德关键在端正心意。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如要调整好家族,则先要修养好品德,为什么呢,因为人往往对他所亲近喜爱的人有偏见,对他所轻视讨厌的人有偏见,对他所畏惧恭敬的人有偏见,对他所怜惜同情的人有偏见,对他所傲视怠慢的人有偏见。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也少见。
    故谚有之曰:“
    因此有一则谚语说:“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人看不到自己孩子的过错,人察觉不到自己的庄稼好。”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这就是不修养好品德,就调整不好家族的道理。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族,因为不能教育好自己家族的人反而能教育好一国之民,这是从来不会有的事情。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所以,君子不出家门而能施教于国民。
    孝者,所以事君也;
    孝顺,是侍奉君主的原则。
    弟者,所以事长也;
    尊兄,是侍奉长官的原则。
    慈者,所以使众也。
    仁慈,是控制民众的原则。
    《康诰》曰:“
    《康诰》中说:“
    如保赤子。”
    像爱护婴儿那样。”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诚心诚意去爱护,即便不合乎婴儿的心意,也相差不远。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不曾有过先学养育孩子再出嫁的人呀!
    一家仁,一国兴仁;
    一家仁爱相亲,一国就会仁爱成风;
    一家让,一国兴让;
    一家谦让相敬,一国就会谦让成风;
    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大乱——它们的相互关系就是这样。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这就叫做一句话可以败坏大事,一个人可以决定国家。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尧舜用仁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实施仁爱。
    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桀纣用暴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残暴不仁。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他们命令大家做的,与他自己所喜爱的凶暴相反,因此百姓不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因此,君子要求自己具有品德后再要求他人,自己先不做坏事,然后再要求他人不做。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自己藏有不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恕道的行为,却能使他人明白恕道,这是不会有的事情。
    故治国在齐其家。
    因此,国家的治理,在于先调整好家族。
    《诗》云:“
    《诗经》上说:“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桃花绚烂,枝繁叶茂。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姑娘出嫁,合家欢快。”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只有合家相亲和睦后,才能够调教一国之民。
    《诗》云:“
    《诗经》上说:“
    宜兄宜弟。”
    尊兄爱弟。”
    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兄弟相处和睦后,才可以调教一国的人民。
    《诗》云:“
    《诗经》上说:“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他的仪容没有差错,成为四方之国的准则。”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能使父亲儿子兄长弟弟各谋其位,百姓才能效法。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这就叫做治理好国家首先要调整好家族。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因为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会敬重老人,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长,百姓就会敬重兄长,居上位的人怜爱孤小,百姓就不会不讲信义,所以,君子的言行具有模范作用。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
    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
    所恶于前,毋以先后;
    厌恶在我之前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在我之后的人。
    所恶于后,毋以从前;
    厌恶在我之后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在我之前的人。
    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
    厌恶在我右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与我左侧的人交往;
    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厌恶在我左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与我右侧的人交往。
    此之谓絜矩之道。
    这就是所说的模范作用。
    《诗》云:“
    《诗经》上说:“
    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快乐啊国君,你是百姓的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百姓喜爱的他就喜爱,百姓厌恶的他就厌恶,这就是所说的百姓的父母。
    《诗》云:“
    《诗经》上说:“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高高的南山啊,重峦叠嶂。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光耀显赫的尹太师啊,众人都把你仰望。”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统治国家的人不能不谨慎,出了差错就会被天下百姓杀掉。
    《诗》云:“
    《诗经》上说:“
    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殷朝没有丧失民众时,能够与上天的意旨相配合。
    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应以殷朝的覆亡为鉴,天命得来不易啊。”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这就是说得到民众的拥护,就会得到国家,失去民众的拥护,就会失去国家。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所以,君子应该谨慎地修养德行。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具备了德行才能获得民众,有了民众才会有国土,有了国土才会有财富,有了财富才能享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德行为根本,财富为末端。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如若本末倒置,民众就会互相争斗抢夺。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因此,财富聚集在国君手中,就可以使百姓离散,财富疏散给百姓,百姓就会聚在国君身边。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
    所以你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别人,别人也会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你。
    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用不合情理的方法获取的财富,也会被人用不合情理的方法夺走。
    《康诰》曰:“
    《康诰》上说:“
    惟命不于常。”
    天命不是始终如一的。”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德行好的就会得天命,德行不好就会失掉天命。
    《楚书》曰:“
    《楚书》上说:“
    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楚国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是把德行当做珍宝。”
    舅犯曰:“
    舅犯说:“
    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流亡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是把挚爱亲人当做珍宝。”
      《秦誓》曰:“
      《秦誓》上说:“
    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如果有这样一个大臣,他虽没有什么才能,但心地诚实宽大,能够容纳他人。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
    别人有才能,如同他自己有一样;
    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
    别人德才兼备,他诚心诚意喜欢,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
    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
    能够留用这人,便能够保护我的子孙百姓,这对百姓是多么有利啊。
    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
    如果别人有才能,就嫉妒厌恶;
    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
    别人德才兼备,就阻拦他施展才干。
    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不能留用这样的人,他不能保护我的子孙百姓,这种人也实在是危险啊。”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
    只有仁德的人能把这种嫉妒贤人的人流放,驱逐到边远地区,使他们不能留在国家的中心地区。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这叫做只有仁德的人能够爱人,能够恨人。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看到贤人而不举荐,举荐了但不尽快使用,这是怠慢。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看到不好的人却不能摈弃,摈弃了却不能放逐到远方,这是过错。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喜欢人所厌恶的,厌恶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了人性,灾害必然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因此,君子所有的高尚德行,一定要忠诚老实才能够获得,骄纵放肆便会失去。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发财致富有这样一条原则,生产财富的人要多,消耗财富的人要少,干得要快,用得要慢,这样就可以永远保持富足了。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有德行的人会舍财修身,没有德行的人会舍身求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没有居上位的人喜爱仁慈而下位的人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完不成自己事业的,没有国库里的财富最终不归属于国君的。
    孟献子曰:“
    孟献子说:“
    畜马乘,不察于鸡豚;
    拥有一车四马的人,不应计较一鸡一猪的财物;
    伐冰之家,不畜牛羊;
    卿大夫家不饲养牛羊;
    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
    拥有马车百辆的人家,不豢养收敛财富的家臣。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与其有聚敛民财的家臣,还不如有盗贼式的家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这是说,国家不应把财物当做利益,而应把仁义作为利益。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掌管国家大事的人只致力于财富的聚敛,这一定是来自小人的主张。
    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
    假如认为这种做法是好的,小人被用来为国家服务,那么灾害就会一起来到。
    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纵使有贤臣,也无济于事啊!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这就是说国家不要把财利当做利益,而应把仁义当做利益。
            

    注释: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大学〕在古代其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两种含义虽有明显的区别之处,但都有“博学”之意。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亲民〕一说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弃恶扬善。引导教化人民之意。
    〔止于〕处在。
    〔知止〕明确目标所在。
    〔静〕心不妄动。
    〔安〕所处而安。
    〔虑〕处事精详。
    〔得〕得到成果。
    〔齐其家〕将自己家庭或家族的事务安排管理得井井有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的意思。
    〔修其身〕锻造修炼自己的品行和人格。
    〔致其知〕让自己得到知识和智慧。
    〔格物〕研究认识世间万物。
    〔庶人〕普通百姓。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全部都是之意。
    〔本〕本源根本。
    〔末〕与“本”相对,末节之意。
    〔厚者薄〕该厚待的却怠慢。
    〔薄者厚〕该怠慢的反倒厚待。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未有之也”。是说还不曾有过这样的做法或是事情。
    〔诚其意〕指意念真诚。
    〔毋〕不要。
    〔恶(wù)恶(è)臭〕指的是讨厌恶臭的气味。
    〔好(hào)好(hǎo)色〕喜爱容貌出众的女子。
    〔谦〕心满意足的样子。
    〔慎其独〕在独处时要慎重。
    〔闲居〕单独在家中,独处。
    〔厌然〕遮遮掩掩躲避之意。
    〔掩〕隐藏之意。
    〔著〕彰显出来。
    〔益〕益处,好处。
    〔中〕内心。
    〔外〕指外表。
    〔严〕严峻,令人敬畏。
    〔润屋〕装饰住所。
    〔润身〕修炼自己。
    〔心广体胖(pán)〕心胸宽广,身体舒适。
    〔胖〕舒适之意。
    《诗》此指《诗经·卫风·淇澳》。
    〔淇〕古代的水名,在今河南北部。
    〔澳(yù)〕水曲之处。
    〔菉(lù)〕通“绿”。
    〔猗(yī)猗〕美丽茂盛。
    〔斐〕文雅。
    〔切磋〕对骨角进行切割磋光。
    〔琢磨〕雕琢打磨玉石。这里用来比喻研究学问,修养品德。
    〔瑟〕庄严。僴(xiàn),威严。
    〔赫兮喧兮〕显赫的样子。
    〔喧〕又作“谖”,忘却之意。
    〔道〕说谈论。
    〔恂(xún)栗〕惊恐畏惧之意。
    《诗》此指《诗经·周颂·烈文》。
    〔於戏(wūhū)〕感叹词。
    〔前王〕指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
    〔贤其贤〕尊重有贤德的人。
    〔亲其亲〕亲近亲人。
    〔乐其乐〕安享他的快乐。
    〔此以〕所以。
    〔没世〕过世之意。没,通“殁”。
    《康诰》《尚书·周书》中的一篇。五经之一的《尚书》是记录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著作,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大部分。
    〔克〕能够。
    《大甲》即《太甲》,是《尚书·商书》中的一篇。
    〔顾〕顾念之意。
    〔諟(shì)〕此。
    〔明命〕坦荡正义的禀性。
    《帝典》即《尧典》,是《尚书·虞书》中的一篇。
    〔克明峻德〕《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俊,与“峻”通,是崇高之意。
    〔自明〕自己去发扬光明的德性。
    〔汤〕历史上的商汤。
    〔盘铭〕刻在金属器皿警示语言或是箴言。这里的金属器皿指的是商汤的洗澡盆。
    〔茍〕假如。
    〔新〕本义指洗澡时除去身上污浊的东西,清洁身体,在这里是精神层面的弃旧革新。
    〔作〕激发。
    〔新民〕使民新的意思,弃旧从新,弃恶从善。
    《诗》此指《诗经·大雅·文王》。
    〔周〕周朝。
    〔旧邦〕旧有的国家。
    〔其命〕在这里指周朝所秉承的天命。
    〔维〕助词,无意义。
    〔是故〕因此。
    〔极〕完善极致。
    《诗》此指《诗经·商颂·玄鸟》。
    〔畿(jī)〕指都城和周边地区。
    〔止〕停止栖息,在这里是居住之意。
    《诗》此指《诗经·小雅·绵蛮》。
    〔缗(mín)蛮〕鸟叫声。
    〔隅〕角落之意。
    〔止〕栖息。
    〔于止〕对于所居住的地方。
    〔可以〕即何以,为什么。
    《诗》此指《诗经·大雅·文王》。
    〔穆穆〕雍容庄重的样子。
    〔於(wū)〕感叹词。
    〔缉〕接着。
    〔熙〕光明光亮。
    〔止〕助词,无意义。
    〔听讼〕审理诉讼案件。
    〔犹人〕和别人一样。
    〔必〕一定。
    〔无情者〕有违实情的人。
    〔辞〕花言巧语。
    〔民志〕指民心。
    〔修身〕指的是修养良好的品德。
    〔忿懥(zhì)〕愤怒之意。
    〔好乐〕喜好,偏好。
    〔之〕“对于”之意。
    〔亲爱〕亲近偏爱之意。
    〔恶〕厌恶。
    〔畏〕害怕。
    〔哀矜〕同情怜悯之意。
    〔敖惰〕敖〕骄傲,傲慢。
    〔惰〕懈怠。
    〔好〕喜欢。
    〔硕〕大。
    〔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不出家门就能把教化推行到国家。
    〔弟〕通“悌”。指弟弟对哥哥要尊重服从。
    〔慈〕长辈对晚辈的爱。
    〔如保赤子〕出自《尚书·周书·康诰》。
    〔如〕与“若”同,好像。指的是作为国君保护老白姓就要像保护自己的婴儿一样。
    〔中〕指的是达到预期的目标。
    〔让〕谦让,礼让。
    〔贪戾〕贪婪暴戾。
    〔机〕古代弓箭上的机关,这里指的是关键。
    〔偾(fèn)〕败坏之意。
    〔尧舜〕古代仁君的代表。
    〔率〕带领领导。
    〔桀纣〕桀〕夏代的最后一位君主,残暴至极。
    〔纣〕商代的最后一位君主。两人与尧舜相对,是古代暴君的代表。
    〔诸〕“之于”的合音词。指具有这些善德。
    〔非〕指责。
    〔恕〕恕道之意。
    〔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指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的品德就是儒家所提倡的恕道。
    〔喻〕知晓明白。
    《诗》此指《诗经·周南·桃夭》。
    〔夭夭〕鲜美的样子。
    〔蓁蓁(zhēn)〕浓密茂盛的样子。
    〔之子〕与“之女子于归”同,是说女子出嫁。
    〔宜〕适宜,和睦。
    《诗》此指《诗经·小雅·蓼萧》。
    〔宜兄宜弟〕是尊敬兄长爱护兄弟之意。
    《诗》此指《诗经·曾风·鸬鸠》。
    〔仪〕仪容。
    〔忒(tè)〕差错。
    〔正〕匡正,教正。
    〔四国〕四方各国。
    〔法〕效法。
    〔老老〕第一个“老”是动词,指的是把老人当做老人看待的意思。老老,尊敬老人之意。
    〔长长〕敬重长辈之意。
    〔恤〕体恤怜爱之意。
    〔孤〕指的是幼年丧父的孤儿。
    〔倍〕通“背”,背离背叛之意。
    〔絜(xié)〕度量之意。
    〔矩〕画矩形所用的尺子,是规则法度之意。
    〔絜矩之道〕是儒家的伦理思想,指一言一行要有模范作用。
    《诗》此指《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乐〕欢快喜悦之意。
    〔只〕助词,无意义。
    〔好(hào)〕喜好。
    〔恶(wù)〕厌恶。
    《诗》此指《诗经·小雅·节南山》。
    〔节〕通“截”,高耸的样子。
    〔维〕语气词,无意义。
    〔岩岩〕险峻之意。
    〔赫赫〕显赫,显著的样子。
    〔师尹〕指的是太师尹氏,太师是周代的三公之一。
    〔具〕通“俱”。
    〔尔〕你。
    〔瞻〕瞻仰仰视之意。
    〔僇(lù)〕杀戮之意。
    《诗》此指《诗经·大雅·文王》。
    〔丧师〕丧失民心。
    〔克〕能够。
    〔配〕与……相符。
    〔仪〕应该。
    〔监〕警戒,鉴戒。
    〔峻〕大。
    〔不易〕不易保有。
    〔道〕说。
    〔此〕才。
    〔用〕用度。
    〔外本内末〕指本末倒置。
    〔外〕疏远,轻视。
    〔内〕亲近,重视。
    〔争民〕民众互相争斗之意。
    〔施夺〕抢夺财富。
    〔悖(bèi)〕逆反。
    〔货〕财富。
    〔常〕恒常留驻一方。
    〔道〕说。
    《楚书》是楚昭王时编写的史书。
    〔楚国无为宝,惟善以为宝〕出自《楚书》。王孙圉受楚昭王之命出使晋国。晋国赵简子问楚国珍宝美玉之事。王孙圉回应说楚国从来不把美玉当珍宝,而只是将那些和观射父一样的大臣看做珍宝。
    〔舅犯〕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名狐偃,字子犯。
    〔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亡人〕逃亡之人,特指重耳。子犯对重耳说这些话的历史情形是,晋僖公四年,晋献公因听信谗言,逼迫太子申生自缢而死。重耳避难逃亡在狄国时,晋献公逝世。秦穆公派人劝重耳回国执政。子犯得知此事,认为不能回去,随即对重耳说了这样的话。
    《秦誓》《尚书·周书》中的一篇。
    〔断断〕心地诚实之意。
    〔休休〕胸怀宽广之意。
    〔有容〕指能够包容人。
    〔彦圣〕德才兼备之意。
    〔彦〕美好。
    〔圣〕开明。
    〔不啻(chì)〕不只是。
    〔实〕是。
    〔媢(mào)疾〕嫉妒之意。
    〔违〕阻碍之意。
    〔俾(bǐ)〕使得。
    〔殆〕危险。
    〔放流〕流放。
    〔迸〕驱逐之意。
    〔四夷〕东南西北各方之夷。夷是古代东方的百姓。
    〔中国〕指的是国家的中心地区。
    〔举〕举荐。
    〔先〕优先。
    〔命〕是“慢”之误字。轻慢之意。
    〔退〕黜退。
    〔过〕过错。
    〔好(hào)人之所恶(wù)〕喜好众人所厌恶的。
    〔拂〕逆,违背。
    〔菑(zāi)〕同灾。
    〔逮〕等到之意。
    〔夫〕助词,无意义。
    〔大道〕常理正道。
    〔骄泰〕放肆骄奢。
    〔生〕生产。
    〔食〕享用。
    〔疾〕迅速。
    〔舒〕舒缓,缓慢。
    〔发身〕修炼身心。
    〔发〕发起之意。
    〔不终〕不成功。
    〔府库〕存放国家贵重器物的地方。
    〔孟献子〕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蔑。
    〔乘(shèng)〕是四匹马拉的车,古代大夫级的待遇。
    〔伐冰之家〕办丧事时能够用冰来保存尸体的人家。卿大夫以上的大官能享受的待遇。
    〔百乘之家〕家中有一百辆车,是古代的大家族,通常是有封地的诸侯王。
    〔聚敛之臣〕聚敛民财的家臣。
    〔盗臣〕指盗窃公家财物的家臣。
    〔长(zhǎng)国家〕成为一国之长,指的是帝王。
    〔务〕致力于。
    〔彼〕这里指国君。
    〔为〕治理。
    〔无如之何〕拿它没有办法。

礼记相关作品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贡问之,曰:“子之哭也...
    打印版文档下载
礼记(两汉)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

礼记·大学图片
凯发app平台官网 www.cngwzj.com icp备案: 
古文投稿凯发app平台官网的联系方式 邮箱:cngwzj@foxmail.com 本站非赢利组织,为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如无意间侵权,请联系告知,立马删除。
网站地图